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时间:2013-05-07 点击数:

始建于1950年的茌平一中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校。上世纪90年代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茌平一中创造过“六连冠”的辉煌,冀鲁学子真切向往,整个县城为之而骄傲。但是伴随着素质教育新形势在山东的发展,学校进入21世纪后逐渐走向了高峰后的滑坡。2008年,茌平一中经历着历史发展的最低谷: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模式僵硬;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学手段缺少变化;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科研氛围不够浓厚;老师工作幸福感降低,学生使命感下降。

一种风貌的转变是艰难而又缓慢的,但顺应潮流,摸准命脉的变革从开始到取得成效又是迅速的。经过四年时间,茌平一中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育教学成绩取得重大突破。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茌平一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常规录取、自主招生、特长培养多处开花,本科录取率达到65%,每年有几十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录取,社会反响强烈,荣誉接踵而至。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一所处于发展低谷的学校重又站在了荣誉的山峰呢?

舵手领航

茌平一中现任校长单海波是中学高级教师、县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理事,享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校长等荣誉称号。他开朗稳重,胸怀开阔,富于教育者的情怀。

2008年上任时,面对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单海波一是充分考虑原因,不断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二是设法创造参与机会,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学校的组织凝聚力;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支持,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中的变革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才能。

教师信心恢复是首要问题。他同时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和“名师培养”两项工程,成立工作小组制定详细培养计划,激励青年教师“五年成为教学骨干”,努力培养全市、全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名师。

学生教育上,他认为 “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并且通过学生,为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谋福利”。为此,他提出了“善待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健康人生,完善人生,审美人生”的办学理念。

干部培养上,他坚持每年给干部发一本干部培训教材,每周雷打不动地坚持干部例会制度,搞政治学习,业务学习,鼓励大家相互包容,齐心协力做贡献。

学校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大家热衷于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短信、电子邮箱、贴吧反映到“有魄力、有威严、懂管理”的校长那里。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极大提高,大家由以前的“要我干”变为了“我要干”,每一名教职工都一心扑在自己的岗位上,想方设法把学校搞好。

单海波很快又组织选出了新一届“教师代表”,召开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收集议案,解决问题,理顺人心。现在,教代会已经成为学校实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完善学校决策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最重要的方式,它在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山东省校务公开现场会在茌平一中召开就是给学校民主办学最大的荣誉。

身先足以率人,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茌平一中校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内涵;律己足以服人,他克己奉公,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量宽足以得人,他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他说,“要想办好学校,就要相信每一位教师,依靠每一位教师”。他正如经验丰富的舵手引领着茌平一中扬帆远航。

教研强校

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茌平一中逐渐发现,拥有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强劲发展后力。因此,茌平一中将教科研工作作为促进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学校立足教学实际,打造高效课堂,坚持不懈地走教研强校之路。教科所制定教科研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组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教研活动,先后制定多项文件,细化、规范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茌平一中编发 《教研通讯》40期,《教考信息》23期,编辑印发《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聚焦新课程》等多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书籍,引导广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

“立足教学实际、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茌平一中教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学校着力打破“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结构新、方法多、活动多、负担轻、效率高”的新型课堂。2008年初提出了高效课堂 “221板块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优化结构、落实主体、突出问题、强化训练”。该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课堂高效率。实施以来,又制定了教案和学案标准样式、课堂评价标准等配套措施。经过近三年的实验,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初显生机与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省市教研机构的充分肯定,2009年7月该模式被确立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课题,学校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茌平一中注意引领教师关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意培养“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近年来,学校有11位教师被推荐为市级骨干教师,有12位教师被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16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取得科研成果已达300余项,学校教科所被山东省教科所评选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省级重点基地”。

文化兴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成为一流的品牌学校,就必须首先设计、培育一流的校园文化。为实现长久发展,学校确立了“文化兴校”战略。

学校首先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强化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草地、道路两旁、走廊、教室、宿舍、墙壁、黑板报、宣传栏等都成为校园文化的阵地。文化建设更需注重精神内涵,学校先后邀请全国劳模张国忠,全国特级教师、茌平一中老校长贺照禧,著名教授王云鹏,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等知名人士来校作专题报告。学校创建了“海之韵”文学社、小记者团、英语沙龙、摄影协会等十多个学生社团,成立了茌平一中学生社团联合总会。先后组织了 “英语沙龙”比赛、青春歌手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活动开阔了师生视野,陶冶了师生情怀。

学校同时创办《茌平一中校报》,推荐师生作品,发表到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在省教育电视台播放宣传茌平一中发展的教育节目;在 《聊城晚报》、《聊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学校重大新闻,向各大教育网站上传学校通讯,扩大学校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搜集整理校史,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2010年,茌平一中建校60周年,学校筹建校史馆、荣誉殿堂、作品展室等,展出建校至今为母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与学生、集体和个人的照片、成果等,展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艰难历史和光辉历程,并将之作为学生教育基地,培养全体师生的爱校情感,增强学校凝聚力。

经过摸索和发展,茌平一中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茌平一中获批“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沿着教改的道路,单海波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教育战线上谱写一曲耕耘者之歌……也许,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校长所感悟到的幸福和骄傲。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招生办版权所有

地    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273165 

电话:0537-7033666 4458658 

ICP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5001950号-1